张家界跳崖事件后,大批“约死群”涌出,细思极恐...

    1

作为一个旅游热门城市,张家界拥有令世人惊叹的风光,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。

“三千奇峰,八百秀水。”

来到张家界,人们无不被奇峰异石的景观所倾倒,叹一声大自然的“鬼斧神工”。

然而,就在这如此美丽的旅游胜地,最近却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——

“四名年青人(一女三男)在天门山景区翻越护栏,跳崖身亡。”

后经警方查明,这几人年龄最大的33岁,最小的女子仅23岁。

其中三名男子当场身亡,女子虽被好心人拦下,但因事前服了毒药,紧急送医抢救无效后也相继死亡。

目前已排除刑事案件及其他因素,认定四人均为自S。
 
图片来源:网络

虽然案情公布了真相,但其背后的“因果”并不简单。

据了解,这四人均来自不同省份。

在跳崖前,他们从同一个本子上撕下纸张并写下遗言,内容为免责声明,表示自S的行为与他人无关。

此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,有人表示质疑:

为什么四名死者来自天南地北,互相并不认识,但却不约而同选择在同一个地方结束生命?

这难道不奇怪吗?

对此,一位知情网友站了出来解释称,这是一起有预谋的“约死”事件。

据该网友所说,她姓杨,是一名高校老师,曾经悄悄潜入过很多个“约死群”。

她发现这是一处藏匿“黑暗”的地方,群内人员构成极度复杂,目的各异。

此外,群里的聊天内容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。

甚至还会有人引导和教唆他人轻生,令她感到“三观碎裂”。
 

    2

虽然,杨老师每次看到“约死群”都会马上举报,但这样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,治标不治本。

她打算“深入虎穴”,去了解这些人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,从根源上帮助他们。

2020年,杨老师从网上找到一个“公益救援团”。

这个“救援团”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,通过24小时不间断搜索,定位各个社交平台、聊天软件中有自S倾向的人。

经过了一系列专业培训后,杨老师成为了该“救援团”的一员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
起初,杨老师加入了数个“约死群”。

在这里面,积极情绪是极不受欢迎的,哪怕是轻轻的一句劝解,都有可能被“踢出”群聊。

新人打招呼的方式,一般是自述想要轻生的理由。

为了取得信任,杨老师只能自述记忆中对自己有过冲击的往事。

就这样,她接触到了好几位有意轻生的人,其中大部分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岁的青少年。

她尝试单独加好友,去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,让他们痛不欲生。

“每一个想死的人,曾经都是最认真生活的人,只是最终遍体鳞伤,不想再继续。”

“我是你的同类,有什么故事请告诉我,让我们互相温暖…”

通过申请后,杨老师会和他们聊到各自的烦恼和痛苦。

比如情感失意、家庭暴力、校园霸凌,也有成年人遭受生意、婚姻上的挫折…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人的经历有一个共性:

“原生家庭的氛围都很差,平时缺少可以倾诉、依靠的人,身不由己地活成一座孤岛。”

而杨老师所做的,就是倾听、陪伴与安慰。

她想尽办法,让他们卸下披在身上的防线,尽情地诉说、发泄,最终达到“救人”的目的。

当然,并非每次的“救人”都很顺利。

有时候,杨老师会遇到一些“去意”坚决的人,也存在无法第一时间获取信息,从而导致不能及时展开救援的情况。
 

    3

大约一年前,杨老师关注到群内有一个女孩小红(化名),南方人,在读高中生。

在小红的自述中,她总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
 
她对学校感到抵触,被同学孤立;就连父母对她的教导也只有逼迫,导致身患抑郁症,沉溺在无尽的痛苦中。

对此,杨老师只能不停地回应、表达出对小红足够的关注度,尝试取得她的信任,并一直开导她。

之后,在一次和小红聊天时,她问了一句,“你是不是救援团的?”

被拆穿目的的杨老师,只能大方地承认,说“是的”。

小红告诉杨老师,因为她在好几次有轻生念头时,都是杨老师站出来“劝”她。
 
所以,她感觉到杨老师是来“救”她的。

所幸小红最终还是成功走出了阴影,甚至当起了杨老师的“线人”。

在小红的帮助下,杨老师找到了越来越多的“约死群”,发现的阴暗面,也越来越让她感到可怕。

她这才明白,“救援团”的道路是漫长的。

她们需要更多热心的志愿者加入,需要相关部门对这类现象更有力的监督、管理,还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有相关数据统计,全世界每年大约78万人自S

而保守估算,国内每年的自S死亡人数,也达到了28万人。

或许具体的数据可能不太精确,但其影响之大已显露苗头,不得不防。

举报聊天群、封禁账号,只是堵住了这些人想要自S的道路,并不能堵住他们想要自S的心。

最关键的是,群体轻生背后的原因,用脆弱、抑郁、从众等心理学概念,已经无法自圆其说。

唯有改变社会观念,才是最长久的办法。
 

    4

“好想回到小时候,像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、没有烦恼…”

几乎所有的“大人”,都是此类认知。

可惜这只是成年人的“厢情愿”罢了,小孩子的烦恼未必就少。

每个人的青春,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
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,轻生者的共同经历——家庭氛围感极差。

我们不会低估父母为孩子“砸锅卖铁”的决心。

但在这之前,他们对孩子说的,往往是诸如“你怎么这么笨”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”之类的“狠毒”话语…

这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悲剧。

就连父母也不知道,他们每一次责骂孩子之后,孩子并不会停止爱父母,但却会停止爱自己。

对待孩子,多一些温暖吧。

不要只给他们贴上“叛逆”“抑郁”的标签,他们真的很脆弱。

有时候,不经意间的一句话,就可能会让他们结束生命。

因为,自S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跳楼、跳河、喝药…

孩子只需要一个念头,就能做到。

但这个念头,往往是油然而起的。

人这一生,注定困难重重。

所以人与人之间,需要特定的链接、产生归属,以此共同度过充满波澜的人生。

文中这些人的“结伴求死”,也正是这个特点。

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吧。

共情他们的痛苦,理解接纳他们的困难,疏导他们的压力,鼓励支持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奋斗...

或许,一句话会让他们结束生命;

但不同的一句话,也能让他们鼓起勇气,坚强地活下去...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